景點介紹
老屋新生,咖啡飄香召喚舊時光
前身為永光派出所廳舍,現融合地方故事屋、咖啡廳、歷史建物等多功能於一身,使用日治時期的咖啡果樹烘焙咖啡豆,為來自舊時光的檜木香氣增添了些許咖啡香。
雲林古坑的開墾史,最早於明朝永曆年間鄭成功驅趕荷蘭後,漢人大舉移民遷臺並實施兵農合一的屯田制,部將林圯開拓斗六門、竹山、林頭、湖山一帶。到了清朝康熙初年,漳州人陳石龍開拓崁頭厝庄。康熙7年(1668年),林圯被原住民殺害後,其他人開墾屯田,並有薛姓拓墾崁腳庄,即古坑地區。時至康熙29年(1690年)閩漳人吳、陳、劉三姓開拓溫厝角、麻園、古坑、崁頭厝、崁腳等地。時至康熙48年(1709年)庄民合建華山、華南地區的尖山庄坡。
雲林縣古坑鄉有「打鐵坑」、「尪婆子坑」、「庵古坑」等舊稱。古坑南部到嘉義梅山鄉、大林鎮東
北區域範圍,在清朝光緒至日治明治時期期間,此區稱為「打貓東頂堡」。康熙年間的古坑是隸屬諸
羅縣他里霧庄、斗六社分轄。到乾隆年間為他里霧堡斗六門堡管轄。時至光緒年間改二府八縣四廳,
古坑隸屬嘉義縣打貓東頂堡、斗六門堡、他里霧堡管轄,而崁頭厝為諸羅縣打貓東頂堡管轄,然而光
緒年間崁頭厝又回歸雲林縣打貓東頂堡管轄。
日式老宿舍重獲新生
「崁頭厝派出所」雖處於偏遠地帶,在日治時期卻有甲種派出所的地位。明治年間除了配設警部補給警官之外,大正年間更加設「巡查部長」職位。其派出所廳舍興建於大正15 年(1926年),面積有79.58坪,派出所宿舍則興建於昭和8年(1933年),為獨棟日式木造甲種判任官舍宿舍,面積達26坪。
光昌社區地方耆老賴夢得回憶,當時有位巡查部長柳田良榮,處事態度嚴謹因此維護治安成效良好,當時農田缺水灌溉,他體恤民間耕作缺水之苦而主動向斗六郡守爭取設置水利系統經費,因此保甲民感念他對地方的貢獻,發動地方集資為期興建宿舍,並請施工匠師本田榮作為設計施工者,以日本運來的檜木及臺灣杉木建造此棟派出所宿舍。
在臺灣的日式住宅,雖承襲日本國內之建築思潮、形式及技術。但終須因應臺灣潮濕多雨之氣候特性,而多所改變。臺灣現存的日式住宅常見之木結構系統,仍多保有日本傳統和風建築之「軸組工法」,基本上係以「垂直之柱」與「水平之樑」形成骨架,來承載建築物之垂直荷重,再於骨架表面或骨架間填入牆體、天花、屋頂、窗戶等物件。
山腳下的日式老屋與水洗咖啡
日式傳統住宅在基礎上,為了通風防潮防腐,多採用「束建床(tukadate yuka)」的架高式地板。臺灣的日式建築做法稍微不同,主要是在床束部份多改用砌磚或以水泥沙漿製品包覆,而非使用木料。又為因應臺灣潮濕多雨之自然天候及防蟻,於建築物基地上多全面打上一層混凝土,並於四周安排犬走與排水溝。崁頭厝派出所巡查部長宿舍為「和小屋束立小屋組」構造之類別,由水平之樑木及垂直之束木來構成。壁體構造為「真壁」的編竹夾泥牆構成,外牆則包覆「彫子下見板」的柳杉木雨淋板。
屋根屬「切妻屋根」形式。屋頂之主要構造包含「破風」、「軒」、「屋瓦」等。屋瓦用由棧瓦
改良之「引掛棧瓦」鋪設永光派出所宿舍活化再利用做為故事屋,並提供閱讀空間,推廣及培養閱讀習慣,變成為在地故事文化交流、記憶分享之「故事屋」空間。建築結合了書與咖啡融合的概念,展示古坑相關的咖啡歷史,包含咖啡引進種植、烹煮與器具等書籍。為古坑鄉的日式建築帶來了新的生命力,打造一個融合故事屋、咖啡、餐點的概念店,創新文化新生活價值及文化經濟模式,並帶動地方觀光。
公車資訊
r
開放時間
10:00-19:00
四公休
交通資訊
於斗六火車站後站(武昌路)台西客運旁搭乘【台灣好行斗六古坑線】🚌,直接抵達永光故事屋。
來趟有故事的咖啡屋,穿越時空體驗不一樣的咖啡歷史文化
注意事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