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介紹
斗六市雲中街兩側為日治時代警察宿舍街區,鄰近太平老街,聚落約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2年(1937年),有著80年以上的歷史,裡頭濃濃日式懷舊風味的木造房舍,屬木造之歷史建築。9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,經縣府改造已煥然一新,陸續營造成具特色、以及文創產業進駐的文創園區。
雲林縣日治時期所保存下來的文化資產眾多,要論文化與休閒機能兼具的特色景點,可說是目不暇給。日治臺灣50年,在臺灣各地留下殖民歷史足跡。斗六的雲中街、雲林路怡和巷內座落著一群日式老屋,從老屋群的風采判斷,顯然經過修復而顯得精神奕奕,這群淡淡文青風味的日式老宅井然有序的在巷裡排列,四周被叢叢綠蔭包圍,對比旁邊熱鬧繁忙的巷弄,顯得格外悠閒。如果不提及,一定很難猜測,這裡曾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。日治時期昭和3年(1928年),斗六初步都市計畫圖顯示,此區域當時已有規劃初步輪廓,如郡役所、街役場、登記所、郡守官邸、郵便局、公學校、市場等機關也都已經出現在計畫圖中。雲中街的舊警察宿舍群為昭和12年(1937年)所興建,屬於郡役所、街役場的附屬建築。
臺灣的警政制度演化
臺灣最初建立的警察制度是在日治時期,在這之前的清領時期是採用保甲制度來維持治安,意思是以每十戶組成一牌,十牌組成一甲,十甲組成一保,乃是一種維護地方治安的民防制度。此清朝制度到
了日治時期仍被臺灣總督府沿用,並形成地方基層制度,以方便推行皇民化政策,另一方面則可成為戰爭時的動員組織以及警察的輔助機關,是針對臺灣人所進行的差別統治。
明治29年(1896年)臺灣總督府開始實施民政,採用「知事、支廳長、警察署長」三級做為警察機關制度,也是臺灣警察制度的開端。實施一年之後,把行政事務與警察分開改歸於辦務署管理,於是
在「軍警憲三段警備制」之下,警察署只負責管理平靜地帶,維持治安的部分則扮演軍憲的角色。
綠蔭中的文創部落
總觀日本治臺五十年,皆以警察政治作為統治模式,民政的推展,實際上是以警察政治的發展為基本方針,因為殖民統治的需要,因此著力於警政建設。二戰以後,國民政府設置警務署並接收全臺灣日治時期的警察機關,把巡查改稱警員,巡查部長改稱警長,改組全臺灣當時的九個省轄市、五個縣並設立警察局,其他三個縣設警務科。雲中街舊警察宿舍在日治時期分為警察局長宿舍以及警員宿舍。有位階較高的警正、位階較低的警佐,以及未知階級的住戶,分配上採先來後到,沒有階級區分。二戰之後至民國81年以前,戶政課還是警察局的所屬單位,斗六舊警察宿舍群當時還有戶政課長、課員等居住。因為使用者不同的因素,所以在建築上做過些許增建、修改等日常生活的使用痕跡,依循這些痕跡也發現無論是現代化使用習慣,或是當初日本人生活習慣差異等,一切都是居住者為了適應這塊土地而演變,然而對於宿舍的使用心態上也因人而異,從細節裡可看出些許端倪,頗耐人尋味。
老屋配書香,慢活文青小城
雲中街舊警察宿舍於1994 年登錄為歷史建築,在2014 年「雲中街文創聚落」正式揭幕,為提供斗六市民幽靜、文藝的休憩場所。自2016 年起,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透過促參法以OT+ROT+BOT 方式,吸引文創產業進駐歷史聚落,以創新手法經營管理,運用民間機構之活力與彈性,提升經營效率,塑造歷史建築新生命、經濟效益,共創雲中街文化聚落。除了凹凸咖啡等文創商家的進駐之外,聚落裡古色古香的日式老空間,常有許多表演活動、文創市集於聚落中舉辦,聚落未收取入場門票,民眾可自由散步至聚落參觀、走進建築中的店鋪,也提供攝影預約、場地租借、團體導覽等服務。
文青風的流行,老屋也顯得特別有魅力。雲中街文創聚落是文化的載體,也是放鬆休閒的文創寶地,咖啡香與書卷氣充斥在街頭巷尾,如果能偷得浮生半日閑,坐在老屋簷下喝杯咖啡、聽老屋闡述故事,
這未嘗不是個絕佳享受。
開放時間
11:00~19:00
周一公休
交通資訊
國道三號→斗交流道下→台三線/石榴路→文化路→園環→中山路→右轉雲中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