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介紹
北港登記所於1909年完工,是1908(明治41)年「登記所官舍廳舍計畫案」下興建的登記所廳舍。參見1907年《法律月刊》登載的〈登記所廳舍新營模形〉,可知當時係以頒佈標準圖方式分批新建全臺登記所建築。 文獻中示範的三等登記所基隆登記所,面對建築物的右側為倉庫(24*18尺)、中央及左側的後半段為登記所事務室(登記所辦公室,30*12尺)、前半段的中央為人民控所(民眾休息室,18*12尺)、左側則為公證事務室(公證辦公室,12*12尺)。同文獻記載若為二等及一等登記所,則其倉庫將依等級提高而增加面積,四等、五等相對則較三等登記所縮小其倉庫與事務室之面積。 北港登記所創建之初為四等登記所,現況仍可清楚見到其倉庫位於面對建築物之右側。倉庫內陳設過去的櫃子,天花板作竿緣天花作裝修。外觀上也可見到倉庫區與其他空間的與眾不同,包含窗戶均設置金屬窗扇,原有5扇,前方2扇金屬窗扇已佚失。倉庫與其他空間的隔間牆直達屋頂,應曾於屋瓦上作歸帶,形成獨立的防火構造。事務所、人民控所、公證事務室部份現有格局與標準圖有相對較多差異,可判斷曾在後期遭到改修。不過在應屬人民控所的空間中可見到一座櫃臺,應為過去的受附櫃臺。 其屋身為磚構造,原為清水紅磚立面,但後期曾遭水泥粉刷覆蓋其原有外觀,尤其是正面在近年又經過一次整修;兩個側面的表面粉刷層已開始剝落,而可見到原有清水磚之施作品質。其屋頂為木屋架構造,目前保存狀況尚可。原有屋瓦構造應已佚失,現況所見為鐵皮構造。 此外,根據1909年北港登記所遷入該建築時之文書,可知當時的土地分割,共有660-1、661、662、663、664、665、666、668-1、669、672、673等多筆地號,可推知登記所所在地上原來應有清代北港蜊仔街上的長排街屋,相關街屋建築的基礎構造不無可能仍存在登記所所在地之地坪面下。現況在北港登記所後方仍存在一口水井,井欄構造為早期的磚,不排除為清領時期建造之水井。 由於北港蜊仔街之地名,在國史館編著《笨港古文書選輯》文獻中,可分別見於乾隆、嘉慶、道光年間的古文書中,尤其1815年(嘉慶20年)文書中尚有「坐落媽祖宮後土名蜊仔街」之內容。 因此,北港登記所所在地亦是一塊重要考古基地。
開放時間
星期一、09:00–17:30
星期二、09:00–17:30
星期三、09:00–17:30
星期四、09:00–17:30
星期五、09:00–17:30
星期六、09:00–17:30
星期日、09:00–17:30